【概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elliptocytosis)是一种较少见的红细胞膜缺陷溶血性贫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症特点是周围血象中可见椭圆形、卵圆形甚至雪茄形红细胞,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鸟类、爬虫类、骆驼的正常红细胞可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正常人血中也可见到少数椭圆形红细胞,一般不超过15%。本症此种红细胞皆在25%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膜缺陷表现为收缩蛋白的结构异常,以其二聚体代替了正常的四聚体,从而失去了细胞膜的稳定性。少数患者为红细胞膜的4.1蛋白缺乏或带3蛋白与锚蛋白的结合缺陷。椭圆细胞的形成是在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的渐变过程。膜架蛋白的上述缺陷使红细胞在微循环中剪应力的作用下而形成椭圆形或因破碎而形成异形红细胞并不再能恢复正常的盘状结构。这种异常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中破坏。但椭圆细胞的多少与溶血的程度并不一致。
【临床表现】
根据溶血的程度可分三种类型:
(1)无溶血:椭圆形红细胞虽增多,但无溶血表现。
(2)轻度溶血:红细胞寿命比正常稍短,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结合珠蛋白低于正常,由于造血功能的代偿,多不出现贫血。绝大多数病人属于这一类型。
(3)溶血明显加速:红细胞寿命缩短,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临床症状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很难鉴别,属于此类型的仅占所有病例的12%左右。严重的可在新生儿期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需要换血治疗。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骨髓不增生危象,亦有合并胆石症的报道。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亦可将本病分为三型,即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和口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诊断说明】
主要的诊断根据是血片中可见到25%以上(常为50%~90%)的椭圆形细胞,如家族中有同样患者,更可确诊。
【治疗说明】
没有贫血或仅有轻度贫血的无须治疗。溶血严重的,做脾切除可使溶血与贫血减轻,但脾切除后红细胞形态异常,常变得更明显。
1、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stomatocytosis)是一种很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口形细胞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臼或研钵状,血涂片干片在光学显微镜下,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非圆形,而呈口形裂隙,故称口形细胞。湿片在光镜下,红细胞有如碗形。
此种红细胞的基本缺陷尚不完全明了,虽然一般认为此种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和寿命的缩短可能是由于细胞膜中蛋白质成分的异常,但目前尚未发现此类细胞膜结构中的特异性改变。仅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在口形细胞中,钠离子浓度增高,钾离子浓度减低,从而使离子泵的负荷增至6~10倍,但仍不足以代偿钠钾的失衡状态,红细胞脆性增高,说明有阳离子通透胞膜的改变。亦有报道,有一种变异型口型细胞增多症,其渗透脆性降低,细胞内钠离子中度增多,钾离子轻度降低,亦有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者。
临床症状相差悬殊,贫血的程度在不同家族中相差很大,即使在同一家族中的病人,贫血程度亦可不同。一般病儿于生后即出现轻度黄疸,6个月后出现脾脏增大,约3~4岁以后脾脏可明显增大,多数病人于感染后出现苍白和黄疸,亦有无症状或症状很轻,由于造血功能的代偿而不出现贫血。
正常人周围血象中可见到少数口形细胞,一般不超过4%,若超过10%即有诊断意义。除红细胞形态外,其遗传方式,红细胞脆性增高和孵育后增高更明显,以及自溶试验等,都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类似。
近年来发现口形细胞增多症也可出现于谷胱甘肽缺乏症以及多种获得性疾病,尤多见于肝脏疾病。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对脾切除的疗效不同,有些病人切脾后溶血减轻,贫血得到纠正。
、 2、棘形细胞增多症
棘形细胞增多症(acanthocytosis)是先天性脂蛋白缺乏引起的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极少见。国内尚无报道。
本症的红细胞中约有70%~80%边缘呈棘刺样突起。但贫血较轻,呈间歇性。多合并脂肪痢,但维生素B12吸收正常。生长发育迟缓,削瘦,并逐渐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肌肉无力、萎缩、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和腱反射减低,至学龄期多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以至失明。
血浆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明显减少甚至缺如,胆固醇常低于50mg/dl,磷脂低于100mg/dl,三酸甘油酯低于30mg/dl神经鞘磷脂在血浆磷脂中的比例增高,卵磷脂比例降低。小肠粘膜活检,在粘膜细胞中充满三酸甘油酯滴,而细胞间质和乳糜管中见不到三酸甘油酯,说明脂肪吸收障碍。
红细胞边缘有5~10个棘刺样突起。红细胞寿命仅轻度缩短,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红细胞膜的卵磷脂含量减少,而神经鞘磷脂和胆固醇增多。其阳离子通透性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大多在正常范围,但自身溶血增高。
治疗上,婴儿期应限制长链脂肪酸摄入,以减轻吸收不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和K可预防夜盲与凝血酶元减低。长时间服用维生素E可减轻溶血。
刘氏中医 : www.liushizhongyi.com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导致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衰竭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再障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再障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而慢性再障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均相对较轻。以青壮年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
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和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血小板).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常伴有头晕.乏力,面色少华,心慌气短,鼻出血等气血虚弱的征象.
中医辨证:再障属中医“虚劳”、“血证”、“温热”等范畴。人体的气血来源于脾胃水各精微和肾中精气,与肝脾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肝肾同源,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 故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问题,均能连及其他各脏,对骨髓造血系统也有影响.
中医治疗,是目前治疗再障最有希望的方法,通过多年来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现代医药科技的支持,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昂贵的费用,因而传统中药治疗再障已经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出现的症状,山东省刘氏中医世家的刘医师经30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结合祖传方剂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为基础,用滋阴补肾,益气养血,补血填精等名贵中药材增加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等,经临床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使无数再障患者得以康复。
刘氏中医 : www.liushizhongyi.com
刘氏中医世家门诊刘医师始终本着:做药就是做人,良材良心做良药的理念治疗各科疾病。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病。 对男科不育(精子成活率低、活力差、密度小、精液不液化)、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阳痿、早泄、妇科不孕、月经不调、卵巢囊肿、习惯性流产、孕后无胎心搏动、乳腺增生、盆腔积液、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脑血栓、慢性肠炎、鼻炎、心肌炎、肾炎、风湿病、骨质增生、颈椎病、白塞氏病的治疗有多年的治疗和独到之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提供的详细病情、病因、症状、发病时间及以往病史和检查结果,采用中医辩证,西医辨病,结合祖传经验方剂,辩证施治,灵活运用,随症加减。临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使求医的患者少走弯路,早日康复。
上一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下一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客 服 QQ: 382226917 有问题直接点击QQ咨询(注明:XX疾病)
咨询电话:13963322252
电子邮箱:382226917@qq.com
详情请陆: http://www.liushizhongyi.com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潍徐路314号(长途汽车站十字路口南200米路西,中医世家门诊)
站内所有文章由刘氏中医世家整理并发布,涉及到的版权问题属原作者所有。如发现有侵权现象,请与站长联系, 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答复。网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再障的发病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一)药物 药物是...
雄性激素治疗再障的副作用 雄性激素能直接刺激骨髓...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注意事项 1、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心...
再障性贫血的预防 某些感染性疾病可以继发再障。目...
再障患者生活中应如何预防感染 (1)保证生活环境清...
(1)胎盘粉。取新鲜胎盘一个,文火焙干,研成粉末...
在2周的胚胎中,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干细胞...
第一类:头孢菌素胶囊(如先锋霉素Ⅴ先锋霉素Ⅵ、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