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热门关键字: 88888  过敏  过敏性紫癜  貌猫茂霉帽脳  杩囨晱鎬х传鐧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是: > 再障性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专题 >
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体内产生各种自抗体或补体直接作用于患者自己正常红细胞表面某些抗原而造成红细胞过早破坏,从而发生多种溶血性贫血的总称,简称自免溶贫(AIHA)。抗体常见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较少见,偶尔是免疫球蛋白A(IgA)及补体。

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体内产生各种自抗体或补体直接作用于患者自己正常红细胞表面某些抗原而造成红细胞过早破坏,从而发生多种溶血性贫血的总称,简称自免溶贫(AIHA)。抗体常见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较少见,偶尔是免疫球蛋白A(IgA)及补体。抗体产生的发病机理现在还不清楚。由于本病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而是包括多种有免疫功能紊乱的溶血性贫血。学术界有多种分类方法。
  (1)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原因不明)和症状性(伴发于恶性病、红斑狼疮、感染等)两大类。
  (2)根据抗体与红细胞抗原发生反应时的温度,本病可分为温反应性抗体(简称温抗体)和冷反应性抗体(简称冷抗体)引起的两大类型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冷抗体所致者,又可分为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两种。
  (3)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某些特点分为三类:
  ①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A温抗体型:a原发性:原因不明;b继发性:伴发于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感染等疾病。
  B冷抗体型:a冷凝集素病;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②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
  A半抗体型(青霉素型);
  B免疫复合物型(奎尼丁型);
  C抗红细胞抗体型(-甲基多巴型);
  D非特异性型(头孢菌素族型)。
  ③同种免疫溶血性贫血
  A抗原(红细胞)转移:主要血型不合(ABO、Rh系统)的输血反应,如新生儿Rh溶血病、新生儿ABO溶血病;
  B抗体(血浆)转移:a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b次要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参考资料:
  什么是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是由身体的免疫功能异常而产生免疫球蛋白G抗体所引起,原称获得性溶血性黄疸。这种抗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破坏自身正常红细胞,它发生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37℃。这种溶血性贫血可以是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存在。可用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得到证明。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怎样的?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简称自免溶贫)可发生于各种不同年龄的男女。一般认为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在很少数家族中遗传因素似乎有一定关系。根据病因可分为两类:
  (1)特发性者:约占所有病例的半数,发病原因不明。大多年龄较大,女性较多。
  (2)症状性者: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或先后存在。多种疾病均能并发自免溶贫,其中最多见的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种恶性淋巴瘤、全身性红斑狼疮和某些病毒感染。药物中以甲基多巴引发为多见。其他如非淋巴系统的肿瘤、良性肿瘤、囊肿、溃疡性结肠炎等较为少见。外伤、外科手术、妊娠可以是激发因素。在婴幼儿中感染引起者较为多见。在老年人中则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多见。
  温抗体自免溶贫产生的抗体能作用于自己正常的红细胞。研究认为,这种抗体对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可能有几种作用:
  ①病人的红细胞表面发生了某些改变,而机体不能识别,当作外来的抗原,随之产生特异性抗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温抗体时常与红细胞的Rh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②某些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系统疾病,或如红斑狼疮等自体免疫性疾病,可能与自免溶贫是由同一种外来原因(例如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紊乱;
  ③可能在对外来抗原发生正常免疫反应时,自体组织的某些成分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又称Coombs试验)可以证实绝大多数温抗体自免溶贫病例的红细胞表面及血清中有自抗体存在。这种抗体能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最适宜的温度是37℃,但它不能使红细胞凝集,因此称为不完全抗体。在温抗体自免溶贫病例中大约只有40%病例的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阳性,但如用更敏感的酶检查技术,可以证明几乎所有病例的血清中都有游离的温抗体存在。  温抗体自免溶贫时,红细胞破坏的场所主要在血管外,即在脾脏;其次是在肝脏的巨噬细胞中。但在溶血特别急性和严重时,血管内溶血亦能发生,即使在慢性溶血时,也有少量血管内溶血。偶尔尿中可检查出有含铁血黄素和血红蛋白,说明血管内溶血是存在的。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起病缓急不一,多数徐缓,但由感染引起时可以急剧。症状性病例发生溶血性贫血时,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已很明显,但有时溶血性贫血可以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软弱、乏力、头晕。而原发性疾病的表现直至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出现。这种病人起初常被误诊为特发性病例。患者除贫血外,大多有轻至中度黄疸,但约有1/4病例可无黄疸。脾常肿大,如有巨脾可能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引起。肝中度肿大。淋巴结肿大和紫癜多见于症状性病例。儿童和有些青年在轻微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后,贫血和黄疸的出现可以很急速,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腹痛、腰酸背痛、呕吐以及衰竭。血红蛋白尿比一般病例多见,严重者少尿甚至无尿。脾肿大。多数原发性病例经过几周、几月以后,溶血可自发停止,但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因重度贫血或肾功能衰竭而威胁生命。
  继发性病例还有原发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的症状、体征,有时可成为临床上的主要表现,而掩盖贫血的症状。
  
  什么是Coombs试验?
  1945年,英国免疫学家Coombs等人发明了能检测红细胞表面抗体的一种新试验,故称之,亦即抗人球蛋白试验。这是诊断免疫溶血性贫血的主要方法。
  最早和现在常用的抗人球蛋白试剂是广谱抗血清,即抗IgG+抗补体。国外研究发现,如采用特异的抗IgG、IgM或抗补体的试剂,红细胞表面的抗体是IgG和补体约占40%,单纯IgG占35%,单纯补体占10%,极少数病例是IgA或IgM。补体几乎都是C3b,即未激活的C3。
  Coombs直接试验:将洗涤过的红细胞2%混悬液加入Coombs试剂,混和后离心一分钟促进凝集。如果肉眼或显微镜下能见到红细胞凝集,即为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有不完全抗体或补体。阳性结果可见于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某些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溶血性贫血。
  Coombs间接试验:先将受试的血清加入等量5%适当的正常红细胞(Rh阳性的O型红细胞),在37℃温育30~60分钟,以促使血清中的半抗体结合于红细胞上(致敏),将红细胞充分洗涤,以后同直接试验。如果红细胞发生凝集而正常对照(未经与受检血清温育的正常红细胞)不凝集,即为阳性,表明受试的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须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可作实验室检查,以便确诊。
  血象: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直至4g/dl以下。网织红细胞计数增至5%~30%或更高。溶血轻者,网织红细胞可以不高;当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有叶酸缺乏时,可以低于正常。溶血重者,血片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病情较重时,可出现球形细胞,而静止期则可以不明显。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高,温育后渗透脆性的增高不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显著。
  自溶血试验溶血增多,葡萄糖不能使溶血减轻。白细胞计数高低不一,急性病例常增高至20000~30000/l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左移现象,偶尔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血小板计数大多正常,但亦可显著减少(Evans综合征)。血清胆红素增高。血浆结合珠蛋白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在约半数病例中减少。IgA缺乏最多见,有时IgG及(或)IgM减少,或二者均减少。偶尔有一种免疫球蛋白增高。
  骨髓象:骨髓造血细胞显著增多,红细胞系尤其显著,常见有丝分裂。
  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经常阳性,间接试验大多阴性,但少数病情严重者亦可阳性。约有2%~4%病例的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阴性。已经证明,这种病人的红细胞表面因IgG抗体的浓度过低,每个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约几十至400左右,以致用普通的检查方法查不出;每个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至少在500以上,方能得到直接试验的阳性结果。但这种病例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与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温抗体自免溶贫病例都是相同的。  
  如何诊断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典型表现及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是诊断的依据。但有小部分病人黄疸不一定存在。
  特发性和症状性病例的鉴别主要依靠病史和各项有关原发病的检查。
  温抗体自免溶贫须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相鉴别。后者的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红细胞在37℃温育后的渗透脆性明显增高,自溶血试验在事先加入葡萄糖或三磷酸腺苷(ATP)后溶血大部分得到纠正。在输血后引起的或新生儿中的同种免疫溶血性贫血中,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阳性。
  
  如何治疗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皮质类固醇、输血和脾切除。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某些病例。症状性(继发性)病例在原发病的治疗有效时,溶血性贫血亦可获得血液学的缓解,抗人球蛋白试验转为阴性。
  (1)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是现在治疗本病最主要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表面有免疫球蛋白(IgG)补体覆盖的红细胞,另外是阻止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对抗体的产生亦有抑制作用。
  单独用强的松或强的松加输血,已成为治疗温抗体自免溶贫较重病例的首选治疗措施。初用剂量宜大,一般成人每天可用60毫克或每公斤体重1毫克;对急性重危病人,可能需要另加氢化考的松静脉滴注。一般地说,这种治疗见效较速,一周内血红蛋白能得到稳定,一周后逐渐上升,同时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病情好转后,可将皮质类固醇缓慢地减量,否则溶血和贫血又会加重。当血红蛋白升至约10g/dl时,可将强的松剂量每天减少5~10毫克,约需经过4~6周后每天减至30毫克。此后,每隔1~2周,每天减少5毫克。当剂量每天减至10~15毫克时,以此剂量维持1~2个月。最后以每天5~10毫克的小剂量再维持3个月。在减量的过程中,如果溶血和贫血又加重,应将剂量重新增加至减量前的最后一次剂量。
  由于治疗过程长,在治疗中应注意由药物引起电解质失衡、结核病、继发感染和消化性溃疡穿破等并发症。皮质类固醇对特发性病例的缓解率约为80%,红斑狼疮引起者约75%,恶性肿瘤及白血病引起者仅30%~40%。
  皮质类固醇治疗持续3周而贫血不减轻者,可认为治疗无效。如最小维持剂量每天必须超过15毫克,则须考虑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2)输血:输血应尽量避免,因输入的红细胞也能被病人的抗体附着而遭破坏,输血有可能(但不一定)使溶血加速,因而使贫血的黄疸加重。但如贫血和缺氧症状严重威胁生命时,不应以可能发生输血反应为由而执意不输血,输血以救命要果断而稳妥。
  为了稳妥,输血时应注意:①血型鉴定和配血交叉试验可能困难,应选用病人血清与献血者的红细胞反应最少的血液;②每次输血以100毫升浓缩的红细胞较为适宜;③输血速度宜慢,如有溶血现象,即应中止输血;④输血时加用强的松,可减少溶血。
  (3)脾切除:脾切除后,由于对有免疫球蛋白(IgG)补体覆盖的红细胞的清除减少,从而减轻溶血。但如果抗体浓度很高,红细胞在肝脏内破坏较多,那么脾切除的疗效较差。脾脏可能也产生抗红细胞抗体,所以术后抗体的产生可能减少。
  脾切除的适应证是①特发性病例经皮质类固醇充分治疗后或症状性病例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及原发疾病的治疗均无效;②皮质类固醇治疗虽有效,但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血象不能完全恢复正常;③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但需要较大剂量以维持血红蛋白在较满意的水平。
  特发性病例经脾切除手术治疗后,约50%患者贫血可获完全缓解,但症状性病例只有30%左右。有一些病人脾切除后即使未完全缓解,但是手术后用较小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治疗比手术前更易控制贫血。手术对个别病例的疗效在术前很难估计。不管疗效怎样,手术后的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将继续阳性,但如贫血发生缓解,抗体的效价能降低。手术后贫血即使完全缓解,但经过几周、几月甚至几年,仍有复发的可能。

  (4)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治疗温抗体自免溶贫也有一定疗效。凡脾切除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够好,再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亦无效或需用大剂量才有效的病例,可口服硫嘌呤,每天75~200毫克。给药时,可根据白细胞计数调节剂量,如经4周治疗无效,可适当增加剂量,但应注意骨髓抑制的不良副作用。
  (5)原发病的治疗:如果属于继发性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那么对原发病的适宜治疗就很有必要。如溶血由感染引起,将感染控制后,贫血自可缓解甚至治愈。
  (6)其他:溶血较重时间较长者,应补充叶酸,每天5~10毫克。少数一岁以下婴儿经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但胸腺切除后,贫血可缓解。
  
  什么是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引起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又叫冷血凝集素病或冷凝集素病。其特点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这种抗体能作用于患者自己的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凝集,阻塞末梢微循环,发生手足紫绀症或溶血。在体外,抗体与抗原发生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0℃~4℃,在37℃或31℃~32℃以上的温度,抗体与红细胞抗原发生完全可逆的分解,症状迅速消失。本综合征可以是特发性的或继发于淋巴组织系统的恶性肿瘤或支原体属肺炎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
  
  冷凝集素综合征有几种发病抗体?
  本病的抗体有三种,能与红细胞上三种正常的抗原I,i或SP1(亦称Pr)发生反应。最多见的抗体是抗I抗体。I抗原几乎存在于所有成人的红细胞表面,但不存在于胎儿红细胞和极少见的I阴性的成人红细胞上。抗I抗体是一种完全抗体,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在低温下均能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其作用在4℃时最强,而在37℃时不发生作用。在低温下,这种抗体亦能使红细胞发生溶血,但其溶血作用比D-L抗体要弱得多。特发性病例和继发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或全身性红斑狼疮等所引起的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冷凝集素滴定度常很高,最高可达2.6107。抗I抗体是含有单克隆型轻链的IgM。血清IgM浓度常增高至约400mg/dl,而IgG及IgA值均正常。继发于肺炎支原体属感染者抗体的滴定度常很低(1∶1000以下)。抗体也是IgM,但含有及轻链,故是多克隆的。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部分淋巴瘤病例所见的抗体是抗i的,能在低温下凝集脐带血中的胎儿红细胞,但在成人中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极微弱。
  在低温下本病的IgM抗体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并将补体与红细胞结合。当这种红细胞在血循环中回到身体温度较高之处,抗体与红细胞脱离,但补体仍留在红细胞表面。这些补体的活力可以停止在C3b(未激活补体)阶段而不发生溶血,但在较少的情况下,补体可依次全部被激活,结果发生溶血。激活补体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表面附有C3b的红细胞大多数被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而被消灭。
  
  冷凝集素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
  冷凝集素综合征病例主要表现为手足紫绀症,偶尔发生溶血症状。典型病例发生在冬季严寒时,暴露于寒冷的环境的部位,如指端、足趾、鼻尖、耳轮等处,患处皮肤变紫,范围逐渐扩大,并有麻木和微痛感觉,手足动作笨拙不灵。但回到温暖环境中或将双手浸于温热水中,症状很快消失。皮肤很少发生溃疡、坏疽。溶血性贫血亦可发生,但大多不严重。少数病人在冬季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天气温暖后,血液血红蛋白回升至正常。另有一些病人,平时即有轻度的慢性贫血,但没有急性溶血的发作,脾脏可有轻度肿大。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支原体属肺炎引起的病例,在感染2或3周时,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及脾肿大。很少因寒冷而发生手足紫绀症者。
  一般病人全身情况良好。症状可持续数年,每于冬季发作,温暖季节时不发作。
  
  冷凝集素综合征可做哪些检查?   冷凝集素综合征可作血液、Coombs试验、冷凝集素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血液:发现有轻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血片中可见到球形细胞,但不如温抗体自免溶贫者明显。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尿中常出现含铁血黄素。采血时,应先将注射器、吸管或其他器具适当加温。
  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发生阳性的原因是抗人球蛋白血清与红细胞表面的C3补体发生反应。因有冷凝集素的作用,故试验必须在37℃条件下进行,在试验前红细胞应先用温盐水洗涤过。
  抗人球蛋白试验,如用抗非的血清则结果阳性;但如用抗的血清作试验,则结果阴性。
  冷凝集素试验:在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31℃以下即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0℃最显著,将温度回升至37℃或31℃以上时,凝集又消失。这种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到。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是最具有诊断意义的。
  
  治疗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唯一方法是什么?
  治疗冷凝集素综合征唯一可靠有效的疗法就是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在室外劳动或活动时,要注意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戴耳套、口罩等。苯丁酸氮芥及环磷酰胺能使部分病人的血清IgM降低,病情减轻。皮质类固醇及脾切除均无效。
  极少数病人需要输血。如需输血,最好用生理盐水洗涤过的红细胞,以除去红细胞表面的补体。血浆交换对暂时减少血浆中冷凝集素和解除症状颇为有效,对有严重溶血的病例值得使用。治疗时,必须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度,如果仪器、管道、抗凝剂、补充液等的温度太低,可影响血液的流动和治疗的进展。
  特发性病例的病程大多进展缓慢。多数病人情况良好,能自动痊愈。由传染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病例大多随传染病等原发病而发生不同的转归。
  
  什么是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很少见的溶血性疾病,它的特点是患者暴露于寒冷环境后突然发生大量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有关的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G(IgG),在低温下能使红细胞发生溶血,此由Donath和Landsteiner提出,故称为D-L型冷溶血素。本病可以是特发性的或继发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特别是先天性梅毒)等病毒感染。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在典型的情况下,血液中存在着D-L溶血素,这是一种IgG抗体,对P血型抗原能发生特异性反应。这种抗体是一种双相温度的冷溶血素,具有强烈的溶血作用。当温度降至20℃以下时(在体外试验中所用温度为0℃~4℃),它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并激活补体,但在15℃以下,补体激活的全部顺序不能完成,此时不发生补体溶血。当温度增高至37℃时,抗体虽与红细胞解离,但已结合于红细胞上的补体仍能继续依次全部被激活,发生溶血。在少数不典型的情况下,有一些抗体能于较宽广温度的范围内(如15℃~25℃)发生单相溶血。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有哪些临床表现?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的典型表现是寒冷季节在室外劳动或活动,回至温度较高的室内后,自几分钟至8小时内先出现腰腿酸痛、腹痛、头痛、寒战、高热、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接着突然解出暗红色或酱油样尿。但是症状消退很快,第三次小便后,尿色大多已恢复正常。手足紫绀和坏疽极少见。发作后的第二天,脾脏轻度肿大,亦可出现暂时的轻度黄疸。偶尔出现荨麻疹。成人患者大多为慢性病例,可因受冷而多次急性发作。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溶血较轻,无血红蛋白尿。儿童患病毒感染时,不一定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也可能引起本病溶血的发作。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作哪些检查?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作血液、D-L冷溶血试验、Coombs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血液:一般不一定有贫血,但如发作频繁或发作特别严重时,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上升。
  D-L冷溶血试验:将病人血清加入到含有同血型正常人红细胞的新鲜豚鼠血清(供给补体)中,先置于0℃~4℃冰水中约30分钟,然后置于37℃水中2小时,即可发生溶血,而正常则不溶血。这一试验叫做冷溶血试验(D-L冷溶血试验),是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作出明确诊断的最有价值的试验。
  Coombs试验:在溶血发作时或发作刚过时,做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为阳性。因为这时红细胞表面附有补体,所以用普通的抗人球蛋白血清(抗+非)或抗非血清均可得到阳性结果。在溶血发作后不久,即转为阴性。
  血清瓦氏反应:约1/3患者的血清瓦氏反应阳性,但患者不一定有梅毒。抗梅毒治疗后此反应可以转变为阴性,但也可以继续阳性。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应如何防治?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妥善保暖,防止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使用皮质类固醇和脾切除术,均无效。可以试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病毒感染后发病者,溶血常自发终止,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低效价的冷溶血试验阳性可持续一段时间。梅毒引起者,抗梅毒治疗后,多数病人可获治愈。
  
  什么是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
  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是某些药物或化学物品通过免疫机制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或虽无贫血,但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阳性。
  根据免疫反应的性质,这种贫血可分成两大类:
  ①免疫溶血性贫血:所产生的抗体作用于有关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外,用正常红细胞(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能证实血清中存在着有关的抗体,除非在试验时加入有关的药物。此类又分为半抗体和免疫复合体两种类型。
  ②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所产生的抗体作用于患者自己的红细胞抗原。在体外作试验时,不需加入有关的药物,即能证实血清中存在着对抗正常红细胞的抗体。
  
  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是如何分类诊治的?
  根据免疫机制,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半抗原、免疫复合物、自体免疫三个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1)半抗原型(青霉素型)
  当青霉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高时,能作为半抗原与正常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牢固地结合,所产生的抗体是IgG的温抗体,对青霉素具有特异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氨苄或羧苄青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即新青霉素Ⅰ)。体外试验显示,这种抗体只破坏有青霉素结合的红细胞而不破坏无青霉素结合的正常红细胞。发生这种贫血,每日所用青霉素剂量一般至少在1000万~2000万u以上,用药时间至少一周以上。贫血大多是轻度至中度的,极少发生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球形细胞少见,血清间接胆红素可增多。青霉素治疗停止后,溶血很快减轻,数周之后,血象完全恢复正常。但如诊断不明,继续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则贫血可以很严重,甚至威胁生命。在溶血发作时,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强阳性,间接试验阴性。少数病人只有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而无贫血。
  皮质类固醇治疗不能使贫血减轻。大多数病人不需要输血。最重要的治疗是停止继续使用青霉素。
  头孢菌素偶尔亦可引起与青霉素相似的免疫溶血性贫血,因其能与红细胞膜牢固地结合成半抗原而产生抗体,但所需药物剂量较小。该药及其他头孢菌素可以不发生溶血而只使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产生阳性。
  (2)免疫复合物型(奎尼丁型)
  许多药物如奎尼丁、奎宁、非那西丁、异烟肼、利福平、氨基比林、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药、保泰松、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苯英妥钠、氯丙嗪以及含氯化氢碳类杀虫剂等能刺激IgM抗体的产生,并与之牢固地结合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被吸附在红细胞膜上,并激活补体,因而发生溶血。这种复合物与红细胞的结合是不牢固的,当它与红细胞解离后,能再与其他红细胞结合,并激活补体。因此,少量的抗体即能引起大量红细胞发生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此类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贫血往往突然发生,即使所用药物的剂量不大,但亦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贫血发展很快,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血红蛋白下降显著,贫血很严重。球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血浆和尿中出现游离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及/或白细胞计数亦常降低。

  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是因红细胞表面的补体所产生,但用抗的试剂作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结果则为阴性。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阴性,除非事先将红细胞与有关的药物温育后。在少数情况下,如有关的药物是对氨基水杨酸,由此产生的抗体只引起红细胞凝集。
  治疗本病的首要措施是立刻停用有关药物。贫血严重者应予输血。如有血红蛋白尿,要给以充分的液体及碱性药物,保证有足够的碱性尿排出,以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注意钾、钠的平衡。
  (3)自体免疫型(甲基多巴型)
  在服用降压药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后,约有10%~36%(平均15%)患者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可发生阳性,但发生溶血者仅有0%~5%(平均0.8%)。这种由药物引起的抗体与特发性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的温抗体IgG不能区别。这种抗体虽由药物刺激而产生,但跟药物本身没有反应,而跟自己的或其他同血型的红细胞则发生反应;有些病例对Rh抗原发生反应。因此,这种免疫反应是自体免疫反应。
  因为红细胞膜上有IgG抗体,所以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而在血清中也存在着游离的抗体,因而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亦阳性。
  甲基多巴引起的贫血起病缓慢,自服药开始3~4月至1年左右才开始出现。一般较轻,有自限倾向。停药后,溶血大多在1~2周内即明显减轻,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可持续阳性3~6月,最长可达2年。
  本病治疗首先应停用有关药物。停药后如血象恢复较慢,可给以皮质类固醇治疗。一般病人不用输血,但贫血特别严重时,则需考虑输血。
  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少数可能发生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但不一定发生溶血性贫血。抗风湿药甲灭酸(mefenamicacid)在少数病人中亦可发生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同时亦有溶血性贫血。
  
  什么是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是由于孕妇与胎儿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期及新生儿期的溶血性疾病。研究观察发现,在20个血型系统中几乎每一个系统的抗原都有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的可能。其中最常见的是新生儿Rh溶血病,其次是新生儿ABO溶血病。前者最为严重,后者不甚严重而常被疏忽。另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如Kell、Duffy、Lutheran、Kidd、MN引起的溶血病,但极为少见。
  
  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病?
  因母子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称为新生儿ABO溶血病。90%以上病婴母亲的血型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这种母子ABO血型不合在所有的妊娠中并不少见,约占20%。但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则很少,仅约1/150,而且症状大多很轻,常常被忽视。其中只有约1/5婴儿可能发生黄疸,其症状比Rh溶血病轻得多。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由于天然的抗A或抗B抗体(IgM)的分子大,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而母亲为O型者比A型或B型人更容易产生抗A或抗B的IgG抗体,IgG抗体则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另一原因是新生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尚未充分表现出来,且与Rh抗原不同,不单独存在于红细胞上,而是也存在于其他细胞上及体液中。因此,A或B抗原也与部分抗A或抗B抗体发生作用,从而减弱了A或B抗体对红细胞上A或B抗原的作用。患ABO溶血病的新生儿红细胞对Coombs直接试验的反应较弱或阴性,也可以表明这种细胞上的抗A或抗B抗体数量很少。因此,ABO溶血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与Rh溶血病也有些相同:①Rh溶血病在第一胎很少见,而ABO溶血病的患儿半数是第一胎。可能由于食物或外来物质中有类似ABO抗原的物质,O型人早已被A及B抗原致敏,因此在第一次妊娠时即可发生ABO溶血病的机会与多次妊娠发生的机会差不多。多次妊娠并不增加ABO溶血病的发病率。②溶血和贫血的症状都较轻。多数患儿出生时,很少有因贫血而出现明显的循环系统症状。少数患儿血清胆红素可以明显增高,但严重到发生核黄疸则少见。③血液中球形细胞增多较明显,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可持续数周,而Rh溶血病则很少见。④Coombs试验阴性或阳性。

  本病由于症状很轻,一般不需要提前引产。婴儿出生后,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黄疸和贫血较严重,可作换血输血治疗和光疗。

刘氏中医 : www.liushizhongyi.com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导致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衰竭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再障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再障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而慢性再障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均相对较轻。以青壮年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 

 

      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和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血小板).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常伴有头晕.乏力,面色少华,心慌气短,鼻出血等气血虚弱的征象.

 

      中医辨证:再障属中医“虚劳”、“血证”、“温热”等范畴。人体的气血来源于脾胃水各精微和肾中精气,与肝脾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肝肾同源,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 故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问题,均能连及其他各脏,对骨髓造血系统也有影响.

 

      中医治疗,是目前治疗再障最有希望的方法,通过多年来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现代医药科技的支持,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昂贵的费用,因而传统中药治疗再障已经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出现的症状,山东省刘氏中医世家的刘医师经30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结合祖传方剂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为基础,用滋阴补肾,益气养血,补血填精等名贵中药材增加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等,经临床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使无数再障患者得以康复。  

刘氏中医 : www.liushizhongyi.com

刘氏五代中医世家门诊刘医师始终本着:做药就是做人,良材良心做良药的理念治疗各科疾病。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病。 对男科不育精子成活率低活力差、密度小、精液不液化)、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阳痿早泄妇科不孕月经不调卵巢囊肿习惯性流产孕后无胎心搏动乳腺增生盆腔积液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脑血栓慢性肠炎鼻炎、心肌炎、肾炎、风湿病、骨质增生、颈椎病、白塞氏病的治疗有多年的治疗和独到之处。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提供的详细病情、病因、症状、发病时间及以往病史和检查结果,采用中医辩证,西医辨病,结合祖传经验方剂,辩证施治,灵活运用,随症加减。临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使求医的患者少走弯路,早日康复。

客 服 QQ: 38222691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有问题直接点击QQ咨询(注明:XX疾病)

咨询电话:13963322252 微信同步

电子邮箱:382226917@qq.com

详情请陆: http://www.liushizhongyi.com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潍徐路314号(老长途汽车站十字路口南200米路西,刘炼武中医门诊)

站内所有文章由刘氏五代中医世家整理并发布,涉及到的版权问题属原作者所有。如发现有侵权现象,请与站长联系, 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答复。网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推荐内容

  • 血细胞生成

    在2周的胚胎中,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干细胞...